故宮文物遷徙歷史:故宮文物經歷了幾次遷徙?
故宮文物經歷了七次遷徙,1933年~1947年,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日軍戰火,曾有過一次浩大的文物“南遷”——13427箱文物分5批運至南京,“七七事變”后又分南、中、北三路輾轉西遷,水陸交通并用,分別在貴州安順、四川樂山和峨眉山“避難”達七八年之久,抗戰勝利后才陸續集中到重慶,1947年“回遷”南京。
2017年的年末,一檔由央視制作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刷爆了中國人的社交媒體。為慶祝故宮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聯合全國8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推出的這檔節目,一經播出就喚起了中國人對于我們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共同回憶。
節目已經播出五期,就吸引了上億觀眾收看,這場場關于中華文化一遺存的科普大會,讓每一個看過節目的人們祖國對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充滿了敬畏之情。
歷史君作為一名有粗淺歷史知識的中華文化守護著,每周都會定期收看節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節目中除了會講述每個文物的前世傳奇之外,還會講述這件文物的今生故事。
文物是時間的承載者,是歷史的記錄人,是今人與古人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夠形成情感共鳴的重要工具。它同樣也是一個無言的講述著,時刻為我們講述著千年來它經歷過的傳奇故事。
今天歷史君也作為講述人,講述一段讓自己感動到落淚的奇跡——故宮文物南遷,這件在民族危亡的歷史背景下,由一群普普通通的故宮人所創造出的奇跡,雖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但于是著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獨特的感情和萬分的珍視。
1911年底,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隨著溥儀退位而終結,中國在滿目瘡痍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中華民國。
在北洋大臣和國民政府關于溥儀退位的談判中,清帝退位仍居紫禁城,是達成協議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在民國初建的時候,紫禁城的一切依然屬于滿清皇室,而不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文化寶庫。
在滿請皇室在清亡后居住在紫禁城的近12年中,紫禁城內的很多文物被盜賣和破壞,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并組建了一個由全國各界名流擔任委員的“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組織人員對故宮內的所有文物進行鑒別了記錄整理。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統計,共整理出各類文物、書畫、帝王后妃服侍、家具等等共9.4萬個編號117萬余件文物,這些文物都是明清兩朝近550年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奇珍異寶、大量絕版書籍、文獻檔案都在其中。
整理后的刊出的物品被整理成《故宮物品清單報告》共6編28冊。在整理過后,委員會宣布籌備設立故宮博物院,設置了古物館、圖書館,舉辦了各類展覽,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一時間全中國的文化大師和學者匯聚一堂,故宮博物院的名聲也盛極一時。
1925年10月10日,籌備近一年的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普通國民開放。
這一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人們爭相進入這個幾百年來的禁區,試圖目睹這個神秘皇城的寶藏,全國各大媒體也紛紛將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列為當日頭條,全國為之震動。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后,故宮博物院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同年十月,國民政府頒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正式規定了故宮博物院歸屬國民政府。
當時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文物集中點,也是薈萃中華文化精華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長,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剛以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故宮文物,又要面臨一次重大的考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迅速敗退到關內,平津地區受到日軍的直接威脅,華北不保,故宮博物院將搬遷文物的計劃提升日程。
在1932年日軍即將畢竟長城之時,故宮博物院決定對故宮內的精品文物進行打包裝箱,運送到南京躲避戰。1932年8月開始,打包工作陸續開展。
因為時間緊迫,只能挑選部分精品帶走,這讓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十分的為難。作為文物的守護人,他們很清楚故宮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代表中華文化的精品,舍棄任何一件都讓人難過。
但是國難當頭,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帶走一部分,很多故宮的工作人員在挑選文物時更是不住地流淚。